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每日讯息!中金:“印度制造”不及预期,内外需疲软是主因

来源:巨丰财经 时间:2023-03-15 15:41:10

宏观视点

印度统计局披露2022-23财年GDP二次预估初值,预计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从上一财年的11.1%大幅放缓至0.6%,内外需疲软是制造业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疫后印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差距加大,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服务业(尤其软件业)而非制造业,同时制造品贸易逆差扩大。


(资料图)

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推动“印度制造”,但是印度制造业的外商投资额、创造的增加值和就业均明显落后于服务业。究其原因,在于印度制造业效率较低,国内市场需求和规模仍然较小,而且印度的基础设施、要素供给能力和市场制度环境仍存在显著不足。展望未来,印度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并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外资在印额外营商成本,才能有助于印度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正文

2022-23财年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上年的11.1%放缓至0.6%,疫情以来印度贸易和外商投资活动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差距也在加大。自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印度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制造业发展,但近年来制造业发展欠佳。当前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印度正成为欧美国家产业布局的热点目的地。印度制造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如何?本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印度制造业增长放缓

2022-23财年印度制造业增速大幅下滑,拖累经济增长。印度统计局2月28日披露2022-23财年GDP二次预估初值,预计全年GDP同比增长7.0%,其中,2022-23财年私人消费和投资分别同比增长7.3%和11.2%。这一增速与上年相比有所放缓,经调整后的数据显示,印度2021-22财年GDP增长9.1%,私人消费和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1.2%和14.6%(图表1)。2022年下半年开始,俄乌冲突引发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通胀、发达经济体加息收紧流动性等不利外部环境传导给印度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尤其是印度制造业增加值从上一财年的同比增长11.1%大幅放缓至同比增长0.6%,拖累经济增长,与疫情前的增长趋势相比有较大偏离(图表2和图表3)。

内外需疲软是印度制造业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印度国内通胀和加息环境制约消费者购买力与中小企业生产活动扩张,影响制造业复苏。2022年前10个月印度CPI持续超出印度央行6%的中期目标上限(图表4)。为控制通胀,印度央行已在2022年累计五次加息共225个基点,2月8日再次加息25个基点,当前政策性回购利率抬升至6.5%(图表5)。高通胀和加息对内需的抑制作用在下半年开始显现,2022-23财年下半年印度私人消费同比增速从上半年的14.0%大幅放缓至1.8%,国内消费需求疲软影响制造业复苏。此外,短期政策利率的上升也开始向长端利率和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传导,影响生产端、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产扩张。随着央行加息,印度10年期国债利率已从2021年底的6.4%抬升至2023年1月的7.4%,商业银行卢比贷款平均利率从8.9%抬升至9.6%(图表5)。

外需方面,主要出口市场疲软亦使印度制造业受到冲击。印度出口增速从2021年同比增长43.1%放缓至2022年同比增长21.6%。欧美国家对纺织服装消费需求下降使印度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减少18.2% (图表6)。

图表1:印度2022-23财年GDP增速放缓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2:制造业拖累经济增长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3:制造业有较大复苏空间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4:印度面临通胀压力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5:印度提高政策利率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6:印度出口增速有所下滑

资料来源:CEIC,中金研究院

注:以上为印度卢比计价金额计算;基本金属出口减少由于印度2022年5月对铁矿石和部分钢铁产品加征出口关税

展望来看,国内通胀和加息环境仍将是印度制造业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1月印度CPI同比增长6.5%,在从2022年4月高点7.8%回落至12月5.7%、连续两个月低于央行6%的目标上限后再度反弹(图表4)。2022年11月以来蔬菜供应推动价格下跌,是此前整体CPI回落的主要原因,但1月CPI反弹显示价格回落基础并不牢固,未来通胀仍是挑战。一是蔬菜价格波动大,而不易腐烂的谷物价格仍然处于高位,1月谷物价格同比涨幅16.1%,涨幅持续抬升。2022年高温天气导致小麦减产,同时,俄乌冲突导致出口需求增加,使印度国内小麦价格上涨超过25%。202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释放库存中的300万吨小麦以控制通胀[1],但对公共分配系统(PDS)以外的小麦价格影响有限。二是液化石油气价格仍在较高水平,使得燃料电力价格在1月同比增长10.8%,而全球能源价格仍面临不确定性。三是食品和燃料以外的核心CPI在2023年1月同比上涨6.2%,其中,与基本生活和民生服务相关的服装鞋类、健康领域通胀持续高位,1月CPI分别同比增长9.1%和6.4%。

在货币政策较紧的背景下,财政发力或对提振制造业起到促进。1月通胀反弹增加了印度央行在4月初再次加息的预期[2]。在此背景下,2月印度财政部发布2023-24财年联邦财政预算,在延续财政整顿(计划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从上一财年6.4%缩减至5.9%)的基础上,发力减税和资本投资支出提振内需,或将对制造业起到促进。一方面为中产阶级和富人减税来刺激消费,将个人收入的纳税门槛从50万卢比提高至70万卢比,个人所得税累进结构简化为五级、免税额度从25万卢比提高至30万卢比、超过2,000万卢比的最高附加税率从37%降至25%(将使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此前42.7%降至39%)[3];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投资作为促进增长的重要动力。新一财年计划将资本投资支出增加33%至10万亿卢比,占GDP的3.3%,并在未来一年继续向各邦政府提供为期50年的无息贷款[4]。

二、疫后贸易和外商投资显示印度服务与制造加剧分化

内外需疲软下,印度2022-23财年制造业增长放缓仅是表象。事实上,疫情以来的外贸投资数据已显示印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差距在进一步加大。印度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依赖零部件进口、吸引外商投资不足等问题。

制造品贸易逆差扩大,服务贸易则积累顺差优势。印度是典型的服务贸易顺差国和货物贸易逆差国,疫情以来这一趋势更加突出(图表7)。印度服务贸易顺差规模在疫后持续扩大,2022年前三季度累计服务贸易顺差938亿美元,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贡献顺差99%以上(图表8)。与此同时,货物贸易逆差在疫后也持续扩大,2022年全年累计货物贸易逆差2,735亿美元,其中石油相关贸易逆差占比44.5%(图表9),石油贸易逆差扩大主要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大宗价格上涨以及印度原油需求和进口量增加[5]。非石油贸易逆差中制造业贡献一半以上(其余为农业和矿业),其中,电子产品、化工和化学制品、机械是前三大贸易逆差行业。特别地,2020年以来印度电子产品贸易呈现往“大进大出”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消费端,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内需支撑进口迅速扩大,2022年计算机硬件和外围设备进口规模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83%,使相应的贸易逆差明显扩大;另一方面,在生产端,印度电子产品制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零部件,2019-2022年印度贸易情况明显改善的通信仪器出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速达41%,但其生产制造有赖于电子元件进口,同期电子元件年均进口规模在200亿美元以上,贸易逆差也明显扩大(图表10)。

图表7:印度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分化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注:以上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为国际收支平衡表口径数据

图表8:印度服务贸易差额主要构成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9:印度货物贸易差额主要构成

资料来源:CEIC,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10:疫后印度各类电子产品贸易差额

资料来源:CEIC,中金研究院

制造业吸收外资规模较小,外商直接投资集中于服务、尤其是软件相关服务业。2020-2022年印度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1,588亿美元,外商投资延续对印度服务业的青睐,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占全行业的比例仅约24%,与疫情前水平相当,使印度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差距继续加大(图表11和图表12)。在服务业内部,疫情前外商投资印度服务业集中于服务部门(含金融保险、外包服务等),疫情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印度软件业获得国际资本青睐。疫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业(主要为软件业)占印度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30%,已超过服务部门(含金融保险、外包服务等)成为吸收外资的最大服务细分领域(图表13)。美国和新加坡加大对印数字经济和软件服务的布局投资,占印度疫后外资来源的比重大幅提升(图表14)。

图表11: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资料来源:Haver,中金研究院

图表12:服务业吸收更多外资

资料来源:CEIC,中金研究院

注:其他包括农业、采矿、建筑等

图表13:疫后计算机软件大量吸引外资

资料来源: 印度商工部,中金研究院

图表14:疫后新加坡和美国加大对印投资

资料来源: 印度商工部,中金研究院

三、“印度制造”的现状与展望

2014年9月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计划,致力于吸引外资促进制造业发展。但近年来印度制造发展一直不及预期。如何看待“印度制造”在当前的发展?从中长期看,印度制造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一)“印度制造”不及预期

印度政府鼓励制造业发展,以“进口替代、吸引外资”为特点。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以来,印度政府出台的制造业促进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通过税收、补贴和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制造业在本土发展,实现“自力更生”。例如2015年推出分阶段制造计划(PMP),以分阶段征收基本关税的方式促进企业扩大在印度本地的生产制造,已应用于手机及零部件、电动/混合动力车及零部件等行业。2020-21财年启动涵盖14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通过为符合条件的增产企业提供财政激励来促进制造业发展。二是加大吸引外资。2016年将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放宽至100%通过自动路径审批,印度政府的29个部门也已建立快速通道投资机制,以项目开发单元(PDCs)形式发展可投资项目,加速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三是通过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等提升营商便利度,例如出台国家物流计划(NLP)改善物流低效问题、建立国家单一窗口系统(NSWS)提高审批清算效率,为符合条件的新设制造业企业提供优惠税率,减轻企业合规负担等。自2021年1月1日起,印度采取出口商品关税减免(RoDTEP)政策,替代此前采用的为出口商品提供补贴的举措(MEIS),这种调整不仅更符合WTO规范,也能有效促进印度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图表15:印度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

资料来源: 印度商工部,中金研究院

但从实际发展看,“印度制造”进展不及预期。2014年至2022年,投向印度的外商直接投资更多流向了服务业,服务业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占比60%、制造业仅占比24%。“印度制造”计划目标将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从16%提升至2020年占25%,这一目标已先后两次推迟至2022年、2025年。事实上,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不升反降,占比从2015-16财年高点17%下滑至2022-23财年15%。制造业创造就业也不及服务业。2019-20财年印度制造业就业人数比2017-18财年增加540万人[6],同期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约1,600万人[7]。

(二)制造业吸引外资欠佳的原因

印度制造业发展较慢、吸引外资远不及服务业,有多重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口替代”本身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历史上“亚洲四小龙”[8]和“亚洲四小虎”[9]通过制造品出口参与全球分工体系并不断提升效率,印度正在扩大对外开放,但当前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进口替代”导向,受到内外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印度主要出口市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使外需消费市场疲弱;另一方面,印度自身制造业要素禀赋条件不及中国和越南等国。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可能造成扭曲、降低经济整体运行效率。例如分阶段制造计划下培育的手机产业链更多是产业政策而非商业自发的结果,很难在产业间形成溢出和联动。

二是制造业吸引外资往往需要“以市场换技术”,而印度内需和国内大市场的潜力释放仍然受到诸多制约。印度拥有超过14亿人口,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0],但2021年人均GDP仅2,257美元,不及中国的1/5、美国的1/20。国内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不足、影响中产阶级形成和壮大,消费和内需潜力未能释放也反过来制约了制造业发展。相较其他联邦制国家,印度邦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上拥有较大自主权,使得国内各邦经济政策和营商环境参差不一,未形成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国内统一大市场。

三是印度制造业发展受制于基建物流、生产要素供给、制度环境等因素,吸引外资的规模和成效有限。1)基础设施和物流领域,2021年印度共有公路637万公里,其中路况较好的国道占比仅2%[11]。政府为补贴农户和家庭用电而对工业征收较高电费,获得廉价和稳定的电力供应也是制造商常面临的问题。2)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印度仍存在技能劳动力缺口,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1/2022人类发展报告,印度25岁及以上至少受过部分中等教育的男性和女性占比仅分别为54%和44%,而中国分别为85%和78%、越南为70%和61%;教育体系在培养劳动力就业所需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土地要素方面,印度工业用地供应存在可获得性低、审批周期长等问题。3)制度环境上,监管环境复杂多变增加企业营商成本。不稳定税收政策、行业标准调整、繁琐的法律手续等使印度营商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据统计,从2014年至2021年11月,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12]。

(三)进一步开放和改革有助于印度制造发展

疫后印度经济增长需要制造业来解决就业问题。印度出口导向的服务业高度依赖发达经济体需求、与本土需求脱节,软件开发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吸纳就业有限、无法触及低收入和低技能人口以形成部门间的劳动力转移,也难以获得技术积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疫情以来,印度因就业机会不足导致的失业问题更加突出。2022年下半年印度国内制造业疲软,导致失业率在四季度持续攀升,12月失业率8.3%[13],创连续16个月以来新高。印度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14],仅靠服务业无法创造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制造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当前印度制造正迎来有利的发展机遇期。印度制造正迎来外部环境利好的发展机遇期,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大背景下,印度正成为欧美经济体加大产业布局的热门目的地,印度也与澳大利亚、阿联酋等贸易伙伴积极签署自贸协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印度内部,资本支出、基础设施建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方面,近年来印度国内企业、银行和非银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改善,为新的资本周期开启奠定基础。银行体系毛不良资产率在2022年9月降至5%、为7年来新低[15],数字技术发展也使印度银行能够更好地基于客户风险信息确保有效信贷供应。另一方面,印度联邦财政预算逐年加大资本投资支出,2023-24财年预计支出10万亿卢比,是2019-20财年的三倍。2019年12月宣布的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计划(NIP)目前涉及46个子行业,共有2,079个项目正在建设[16]。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七个领域的基建持续推进,2023-24财年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最后一英里的连通性。

适当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改善国内营商环境,或有助于印度制造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全球供应链整合和调整为印度制造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具备条件的行业转向出口导向制造能够更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疫后印度对出口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NITI Aayog)从2020年开始发布印度出口准备指数(EPI)报告,转变以往出口政策停留在邦层面的局面,自上而下比较分析印度各邦贸易政策、商业和出口生态系统以及出口绩效,为各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尽管印度从1991年就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其开放一直伴随着贸易保护,未来除了通过改革推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潜力释放,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国内产业利益集团等增加的外资在印额外营商成本,也有助于吸引外资。印度在2023-24财年财政预算中已宣布将除农产品和纺织品以外的产品基本关税率从21%下降至13%。

注:本文为2023年3月11日中金研究院已发布的《“印度制造”不及预期》,

报告分析师:

吴婷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0120008

赵扬 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21080006 SFC CE Ref: AZX409

吴慧敏 SAC 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04 SFC CE Ref: AUZ699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