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将处于政策底到市场底之间的磨底阶段,在海外流动性有约束、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加大的背景下,稳增长板块是阻力最小的方向。
2、当前国内经济底部未至,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疫情对消费与服务的冲击是当前掣肘经济的主要因素。稳增长进入第二阶段,基建继续抬升的空间有限,地产将显著加力,局部疫情消散后消费和服务也将得到修复,但需要关注出口和制造业的下行风险。
3、同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不同,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前快后慢”,紧缩高潮将出现在二季度,二季度美债利率仍有上行空间,2.8%是下一个关键点位,需警惕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负面冲击,从当前的时点来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空间确实已面临多重掣肘,数量型工具将成为主导结构性宽松的重要抓手,而宽信用见效需要看到地产等载体出现明显回暖。
4、政策底确认之后,后续重点关注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形势、货币财政政策以及地产等领域的表态,结构性政策重点关注点状疫情下的企业纾困以及稳预期层面上,减少非经济因素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冲击。
5、在信用持续回升和经济底正式确认前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三条配置线索,性价比方面,稳增长相关板块最优、经济后周期其次、景气成长博弈难度较大,4月首选行业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摘要
1、稳增长第二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市场将处于政策底到市场底之间的磨底阶段,在海外流动性有约束、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加大的背景下,稳增长板块是阻力最小的方向。当前国内经济底部未至,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疫情对消费与服务的冲击是当前掣肘经济的主要因素。稳增长进入第二阶段,基建继续抬升的空间有限,地产将显著加力,局部疫情消散后消费和服务也将得到修复,但需要关注出口和制造业的下行风险。同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不同,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前快后慢”,紧缩高潮将出现在二季度,二季度美债利率仍有上行空间,2.8%是下一个关键点位,需警惕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负面冲击,从当前的时点来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空间确实已面临多重掣肘,数量型工具将成为主导结构性宽松的重要抓手,而宽信用见效需要看到地产等载体出现明显回暖。政策底确认之后,后续重点关注一季度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形势、货币财政政策以及地产等领域的表态,结构性政策重点关注点状疫情下的企业纾困以及稳预期层面上,减少非经济因素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在信用持续回升和经济底正式确认前市场存在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三条配置线索,性价比方面,稳增长相关板块最优、经济后周期其次、景气成长博弈难度较大,4月首选行业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2、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4月,我们认为市场进入政策底确认后的磨底阶段,信用回升和经济底正式确认前存在结构性机会。股票市场在一季度估值明显收缩的背景之下,演绎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磨底阶段。上市公司业绩在二季度面临下行压力,估值变化受到美联储紧缩的影响,后续估值扩张源于信用回升以及经济确认底部。结构性的机会在稳增长、后周期以及景气成长细分领域等三条线索。具体包括,1)稳增长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是阻力最小的方向,板块中重点关注政策边际放松预期较强的地产、基建,以及受益于地产链条企稳的银行等大金融板块;2)滞后于经济周期变化并能反映通胀的后周期品种,包括煤炭、石油石化、农林牧渔等;3)景气成长板块中重点关注强产业周期催化的高景气细分领域,如光伏、医疗服务、绿电等,其中医药生物板块在过去一年整体表现落后,估值当前已经位于绝对底部,随着医药集采已成常态化事件,对行业的业绩冲击也逐步明确,多重利空因素逐渐出清,超跌反弹已具雏形。4月首选行业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风险提示: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相关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1、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增大
当前国内经济底部未至,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与疫情对消费与服务的冲击是当前掣肘经济的主要因素。3月PMI指数录得49.5%,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重回收缩区间,表明当前国内经济稳增长压力再度增大。一季度以来经济“滞”的感受较为明显,这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表现低迷,二是疫情多地扩散对消费与服务形成反复冲击。地产方面,从需求端来看,2月以个人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首次环比下滑,反应了居民购房信心不足。3月以来虽然在“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下,各市地产政策陆续松绑,多地二手房首套房贷款利率已下调至5%以下,但从成交数据来看,3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近50%,下行幅度较1-2月进一步扩大,实际需求仍然低迷,政策效果仍待显现。从供给端来看,1-2月商品房新开工与土地购置继续维持两位数负增长,在房企资金面紧缺的形势下,地产投资表现仍然较疲弱。消费与服务方面,3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国多个省市爆发,是2020年4月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点状发散,与前几轮相比,由于本轮疫情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中心城市影响较重,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服务业和线下消费均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将大于此前。整体而言,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叠加疫情冲击加剧的情形下,3月经济下行压力再度增大,当前国内经济底部仍未到来。
全球通胀的核心在于海外,在多重因素的交织下,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攀升,而国内通胀则以输入型为主,物价水平相对稳定。今年以来,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攀升,2月美国和欧元区CPI同比分别达到7.9%和5.9%,美国CPI较1月大幅上行0.4个百分点,续创四十年来新高,欧元区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本轮海外高通胀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由疫情带来的短期供给冲击,二是由前期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引发的需求快速膨胀,三是在劳动力短缺形势下逐步形成的薪资到价格的自我强化机制。3月以来,受俄乌冲突这一新冲击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再度拉升,原油价格在百元以上高位震荡,农业品价格亦大幅上涨,这或促使全球通货膨胀的持续时间及高度进一步超预期。对于国内而言,消费品价格方面,2月CPI同比增长0.9%,与前月持平,受猪肉价格以及需求端的影响,国内消费品价格压力不大,物价水平整体相对稳定。工业品价格方面,2月PPI同比增长8.80%,下行斜率趋缓,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环比下降0.2%转为上涨0.7%,主要由海外定价的能化、有色价格推升,输入型通胀迹象已有显现。整体而言,全球通胀的核心在于海外,国内通胀以输入型为主,工业品价格或下行趋缓,消费品水平相对稳定。
随着疫情冲击带来国内经济的再度下行,国内有望开启稳增长的第二阶段,基建和地产仍是主要抓手,尤其是地产部门有望加码发力,同时亦建议关注疫情后消费和服务的修复,以及出口和制造业的下行风险。从1-2月经济数据来看,在出口方面,出口同比增长16.3%,尽管相较去年12月20.9%的增速小幅回落,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消费与服务方面,社零同比增长6.7%,服务业同比增长4.2%,相较去年12月均有较强改善。在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6%,处于近四年来最高水平,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已初有显现。地产投资增速虽止跌回升,但新开工和土地购置累计同比依旧为负,地产部门对经济的支撑效果仍然较弱。制造业投资增长20.9%,“出口-制造业”链条仍具有较强韧性。后市来看,在疫情冲击加剧经济下行风险的情况下,当前对于地产托底经济的需求或更强烈。在基建投资持续发力的同时,地产政策有望加码发力。此外,目前出口虽然仍维持较强水平,但全球整体增长动力在俄乌冲突对供应链和能源价格等多重扰动下不确定性加大,未来“稳出口”难度将有所增加,相对应的经济对内需的依赖将进一步突显。在此形势下,疫后消费及服务的修复亦将成为经济的关键增量。
2、 海外收紧制约国内进一步宽松
同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不同,本轮美联储加息周期“前快后慢”,紧缩高潮将出现在今年上半年。高通胀是决定美联储加速收紧的关键变量,且当前有向滞涨倾斜的迹象。本轮发达经济体陷入高通胀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疫情后财政、货币政策的双宽导致需求端的快速膨胀;二是疫情引发的供给冲击,俄乌冲突的加剧进一步导致原油、农业品等大宗商品量缩价升;三是美国工资-价格的通胀自我强化机制也开始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美联储通过短期内的快速加息以抑制经济向长期滞涨的滑落是合意的。同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不同,本轮加息周期将“前快后慢”,高潮大概率出现在上半年。2015-2018年的加息周期是“前慢后快”,前两次加息的间隔时间达到1年,但在加息周期末尾的2018年,全年累计4次加息,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经济一直处于弱复苏,且美联储并未面临通胀失控的局面。而疫情后美国经济修复强劲,避免经济从过热转向滞涨是美联储的政策出发点。当前美联储主要票委已开始支持5月加息50BP,并支持同时开启缩表。根据联邦利率期货和海外主流投行的预测,今年美联储将加息7-8次,这也意味着至少有2次FOMC会议上将加息50BP。
二季度美债利率仍有上行空间,2.8%是下一个关键点位,需警惕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负面冲击。在5月加息50BP和开启缩表的强紧缩预期下,3月以来美债利率最高上探至2.48%,相比月初上行76BP,其中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均有贡献。以史为鉴,过去几轮美债利率上行周期的高点,均对应着加息频率最快、紧缩预期最强的时期,如2018年Q4、2006年Q2、2000年Q2。但由于本轮加息周期是“前快后慢”,与上一轮利率高点出现在加息周期末端不同,本轮美债利率的高点将出现在今年,在紧缩预期最强的二、三季度之交是大概率事件,2.8%是下一个关键点位。在此背景下,需警惕中美利差倒挂带来的负面冲击,包括人民币计价资产吸引力下降、跨境资本净流出等。
3月国内降息预期落空,未降息的主要原因是对降息效果的存疑。当前降息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稳定市场预期,二是通过降低利率约束的方式刺激信贷需求,以实现托底经济。但当前信贷疲软的症结不在于价格端,而是地产紧缩政策的约束,因此信贷需求的低迷仅依靠降息是很难彻底扭转的。在此背景下,3月降息只能出于稳定市场预期的角度,但从去年12月和今年1月连续两次降息的效果来看,无论是金融市场还是实体经济的回应都不积极,通过降息来实现稳预期的政策效力存疑。
从当前的时点来看,价格型工具的操作空间确实已面临多重掣肘,年内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在下降。第一,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我国央行从未下调过政策利率,只有观望和跟随两种选择。比如在1999年6月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后,在国内经济面临通缩的背景下,我国央行采取观望态势,存贷款基准利率均未再次下调,直到2002年2月美联储全面转鸽后才完成了最后一次降息。而在2015-2018年的美联储加息周期内,2017年3月和12月我国央行两次跟随式加息5BP。总的来看,中国央行进行政策抉择时,尽管在节奏上可能与美联储不会完全相同,但方向上的长周期背离是很难出现的。
第二,当前中美利差的大幅收窄对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形成了较大制约,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吸引力在下降,跨境资本净流出的压力持续放大。近期美债收益率的快速攀升推动中美利差大幅收窄,截止到3月30日,10年期、5年期、2年期中美利差已经分别收窄至42BP、13BP、1BP,其中2年期中美利差在前几个交易日出现短暂倒挂,而10年期中美利差早已远离80-100BP的舒适区。中美利差的收窄甚至倒挂将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吸引力下降,跨境资本净流出的压力持续放大。具体来看,3月外资在A股大幅净流出450亿元,结束了之前连续17个月净流入的态势,而受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沪深300指数已从去年2月的高点回调接近30%,长周期来看,2017年至今沪深300指数同中美利差呈现出高度正相关的走势。
国内货币政策已进入纠结期,数量型工具将成为主导结构性宽松的重要抓手,而宽信用见效需要看到地产等载体出现明显回暖。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已进入纠结期,需要平衡好稳增长诉求和抑制中美政策背离负面冲击等多重目标。在当前降息受到掣肘的背景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下一阶段央行的主要抓手,通过降准、MLF超额续作、结构性政策工具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是应有之义,这样既不会出现“大水漫灌”,又可以对稳增长、宽信用形成一定的结构性支撑。而当前信贷疲软的关键并不是在资金供给端,而是地产等主要载体受到的政策约束。从过去几轮宽信用周期来看,信用扩张幅度与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基建、地产和制造业的信用承载能力,尤其地产是其中的关键变量,每一轮宽信用周期内地产都不会缺席。当前地产基本面仍在下行,前期从紧的地产政策已在边际宽松,但尚未出现明显缓释,地产修复的程度将决定本轮宽信用的持续时间与幅度,也决定后续经济企稳的成色。
3 、政策底已现,等待政治局会议定调
稳增长进入第二阶段,等待政治局会议定调政策走向。我国每年于4月底、7月底和12月上旬召开三次同经济工作密切相关的政治局会议,每次政治局会议都会对当下的经济形势定调,并确定下一阶段政策走向。整体来看,4月政治局会议可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高层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定调。回顾历史上4月政治局会议相关表态能够发现,若高层对经济形势定调偏谨慎,则后续大概率会出台积极政策稳经济。1-2月经济数据整体超预期,但3月以来疫情在多地蔓延,防控政策多次升级,对经济修复形成明显拖累,后续高层对宏观经济的表态预示着下阶段政策方向。二是关注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后续取向。一季度宏观政策焦点由提前发力向精准发力过渡,前期需求端持续疲软导致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受阻,叠加外部环境掣肘国内政策空间,总量政策在进退两难下进入观察期。而在当前稳增长进程受阻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发挥结构性政策对重点领域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总量方向的宽松仍有必要,程度性描述和新增表述或成为之后宏观政策转向的重要线索。三是关注高层对地产等关键领域表态的变化。当前地产仍处于下行阶段且仍是经济企稳的关键领域,前期政策调整多集中于地方层面的放松,在金融委发声稳定地产预期背景下,关注政治局会议是否会出现更加积极的表态。
疫情冲击下基本面修复进程受阻,预计支持性政策将密集出台助企纾困。3月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国多个省市爆发,截至3月30日,14天内有本土病例的省份数量已经超过26个,累计确诊人数超过3万人,本轮疫情成为2020年4月以来最严峻的一轮。而在“动态清零”的政策框架下,多地防控政策持续升级,不仅对服务业及线下消费产生冲击,还通过交通物流、地产销售等环节向制造业、建筑业转导。在3月16日金融委会议上“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的表态之下,近期从中央至地方密集部署,推动政策落实。全国层面来看,一方面近期高层频发声提振市场信心。3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先后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重点行业运行形势分析座谈会,均强调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做好系列稳增长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二是加大结构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3月28日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工作的通知》,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房租减免政策。地方层面来看,近期上海、广东、天津、江苏等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助企纾困,涵盖减税降费、减免房租,补贴防疫支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等多个领域。预计随着4月全国层面留抵退税工作正式开启,更多配套扶持措施将落地。
后续政策将重点考虑稳预期,减少非经济因素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冲击。年初以来,港股、中概股在外部地缘政治风险抬升+内部政策环境不确定下大幅走弱。3月16日金融委专题会议中对中概股、香港金融市场、平台经济等市场关切的问题集中表态,释放强烈稳预期信号。一方面强调与美沟通取得积极进展、加强两地监管机关沟通,释放强烈稳预期信号;另一方面就平台经济领域提出“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的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政策纠偏信号明确。随后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委分别召开学习会议,进一步改善政策预期,提升政策稳定性。考虑到2021年平台经济反垄断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系列政策,引起了行业整体持续性悲观预期,本次高层发声一是避免平台整改工作的无限期拖延和拉锯对市场产生不必要的冲击,二是在当前“不出台具备收缩效应政策”的指导之下,针对平台的整改工作或暂时告一段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4、 大类资产配置:权益磨底,债市震荡,商品谨慎
1)国内通胀压力以输入性为主,当前稳增长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地产以及疫后修复。今年以来,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攀升,2月美国和欧元区CPI同比分别达到7.9%和5.9%,美国CPI较1月大幅上行0.4个百分点,续创四十年来新高,欧元区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国内而言,消费品价格方面,2月CPI同比增长0.9%,与前月持平,消费品价格压力不大,物价水平整体相对稳定。工业品价格方面,2月PPI同比增长8.80%,下行斜率趋缓,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环比下降0.2%转为上涨0.7%,主要由海外定价的能化、有色等商品价格推升,输入型通胀迹象已有显现。整体而言,全球通胀的核心在于海外,国内通胀以输入型为主,工业品价格或下行趋缓,消费品水平相对稳定。随着疫情冲击带来国内经济的再度下行,国内有望开启稳增长的第二阶段,基建和地产仍是主要抓手,尤其是地产部门有望加码发力,同时亦建议关注疫情后消费和服务的修复,以及出口和制造业的下行风险。
2)国内利率保持震荡,美债利率加速上行,中美利差持续收窄,国内货币政策已进入纠结期。从各项利率水平来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8%附近震荡,DR007处于逆回购利率下方,流动性环境整体较为充裕,但3月降息落空,1-2月经济数据偏强,后续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的提速,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将作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从海外流动性来看,美债利率持续上行,中美利差持续收窄,分项来看,通胀预期和实际利率均出现显著的抬升。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已进入纠结期,需要平衡好稳增长诉求和抑制中美政策背离负面冲击等多重目标。
3)俄乌局势出现重大突破,后续影响或将持续淡化,后续关注业绩窗口期以及一季度政治局会议。海外方面,俄乌局势本周出现积极信号,3月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了新一轮谈判。本轮谈判被视为乌克兰局势恶化以来取得的最大突破,一是俄乌双方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接近一致,比如在确定乌克兰地位、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以及冲突降级等问题;二是谈判传递出了俄乌双方有望实现停火的积极信号,比如谈判结束后,俄罗斯国防部决定大幅减少在乌克兰的基辅和切尔尼戈夫方面的军事行动。总的来看,俄乌局势或将在短期内出现拐点,影响也将持续淡化。国内方面,金融委会议后政策支持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地产领域,包括部分城市个人房贷额度宽松、放款周期缩短以及房贷利率下降等举措,哈尔滨也打响了省会城市取消限售的第一枪,预计市场表现低迷城市或将加入“解除限售令”的队伍。市场交易的重心将逐步过渡到年报、一季报的窗口期以及4月份的一季度政治局会议上。
股市方面,展望4月,我们认为市场进入政策底确认后的磨底阶段,信用回升和经济底正式确认前存在结构性机会。股票市场在一季度估值明显收缩的背景之下,演绎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磨底阶段。上市公司业绩在二季度面临下行压力,估值变化受到美联储紧缩的影响,后续估值扩张源于信用回升以及经济确认底部。结构性的机会在稳增长、后周期以及景气成长细分领域等三条线索。具体包括,1)稳增长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是阻力最小的方向,板块中重点关注政策边际放松预期较强的地产、基建,以及受益于地产链条企稳的银行等大金融板块;2)滞后于经济周期变化并能反映通胀的后周期品种,包括煤炭、石油石化、农林牧渔等;3)景气成长板块中重点关注强产业周期催化的高景气细分领域,如光伏、医疗服务、绿电等。
债市方面,展望4月,在稳增长和宽信用目标下,货币政策方向仍将维持相对宽松。一季度货政例会提出“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以及“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随着3月降准降息落空,后续经济企稳确认前仍存降准契机,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管理下利率下行空间也相对有限。
商品方面,国内定价商品相对优于海外定价商品。海外方面,全球大宗商品在3月俄乌危机爆发等因素影响下走势波动加剧,国际商品期货市场甚至出现极端行情,当前原油及金属等产品依旧维持相对高位,短期内随着俄乌战争风险缓释,以及通胀预期加码或将触发美联储加快加息进程,做多胜率有所降低。国内方面,稳增长目标下可以关注涨价预期较强的基建链条,如煤炭、螺纹钢、玻璃等。
5、 4月行业配置: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行业配置的主要思路:展望4月,我们认为市场进入政策底确认后的磨底阶段,信用回升和经济底正式确认前存在结构性机会。股票市场在一季度估值明显收缩的背景之下,演绎从政策底到市场底的磨底阶段。上市公司业绩在二季度面临下行压力,估值变化受到美联储紧缩的影响,后续估值扩张源于信用回升以及经济确认底部。结构性的机会在稳增长、后周期以及景气成长细分领域等三条线索。具体包括,1)稳增长在疫情持续影响下是阻力最小的方向,板块中重点关注政策边际放松预期较强的地产、基建,以及受益于地产链条企稳的银行等大金融板块;2)滞后于经济周期变化并能反映通胀的后周期品种,包括煤炭、石油石化、农林牧渔等;3)景气成长板块中重点关注强产业周期催化的高景气细分领域,如光伏、医疗服务、绿电等,其中医药生物板块在过去一年整体表现落后,估值当前已经位于绝对底部,随着医药集采已成常态化事件,对行业的业绩冲击也逐步明确,多重利空因素逐渐出清,超跌反弹已具雏形。4月首选行业银行、农林牧渔、医药生物。
银行
支撑因素之一:年报期银行板块业绩确定性强,国有银行去年业绩披露表现亮眼,资产质量稳中向好。3月30日,工商银行披露2021年集团营业收入8609亿元,同比增长7.6%;农业银行披露其2021年营收7217亿元,较上年增加9.5%;建设银行2021年全年净利润3025亿元,同比增长12%;中国银行2021年全年净利润2165.6亿元,同比增长12.28%。
支撑因素之二:当前疫情扰动下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稳增长目标明确,政策有望持续发力,宽信用环境有望持续强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进行强化,保持国内具备充足流动性。流动性总量进一步释放,利好银行业信贷扩张。
支撑因素之三:房地产政策边际放松,银行信用风险有所缓释。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2年3月份监测的全国103个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34%,二套利率为5.60%,均较2月回落13个基点。地产政策的放松有望缓释银行信用风险,不良资产生产压力可控,资产质量和信贷业务有望稳中向好。
标的: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
农林牧渔
支撑因素之一:生猪板块产能去化已持续较长时间,当前既具安全边际,又有向上弹性。产能从去年7月份以来连续八个月环比下降,产能下行保持着高强度,去化方向保持着高稳定性,且在供需和成本等多重因素之下有望加速,猪价处在底部区域,且往下空间非常小,头部企业对应2022年估值处在底部,具备了足够的防御性,也为猪价上行期带来了较大的弹性。
支撑因素之二:农业农村部及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并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3月25日,两部门联合明确今年度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一揽子支持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向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稻谷与小麦最低收购价、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稳住农业基本盘等。
支撑因素之三:央行将加大对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业品的供给金融支持。3月30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加大对大豆、油料等重要农业品的供给金融支持。该意见将围绕大豆和油料增产,“菜篮子”产品供给,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持续加大信贷投入。
标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傲农生物等。
医药生物
支撑因素之一: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北京医保,纳入价格与此前价格一致。2月21日,北京市多部门发布通知,在全国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医保。新政策将于3月26日起执行。价格方面,16项技术价格均无调整,表明此前辅助生殖技术定价较为合理。
支撑因素之二:集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形成,医药行业在经历阵痛期后进入良性调整阶段。2021年,国家药品集采政策逐渐由试点转向常态化运行,重塑着整个市场格局。当前集采已成功进入常态化阶段,医药板块投资逻辑也在经过一年的估值调整下重塑,集采长期将深化带量采购改革,促进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支撑因素之三:中药新药审批加速,政策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17年至2021年中药审批上市速度明显加快,由3600天缩短至300天左右,叠加2021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公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价格、医保等领域支持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中药领域加速发展态势明确。
标的:华润三九、同仁堂、羚锐制药、普洛药业等。
6、风险提示
流动性收紧超预期,经济失速下行,中美摩擦加剧,疫情超预期恶化,相关标的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等。
(来源:国海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