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 > 正文

徐忠:低碳转型可解增长动能之困,提升碳市场效能是关键|今日快看

来源:巨丰财经 时间:2023-06-06 11:38:54

“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6月5日,在第52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撰文表示,中国正处在新旧增长动能转换阶段,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增长动力不足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低碳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徐忠提出,对于中国的低碳转型,碳市场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碳税与碳市场结合使用的话,碳税的税率也要参照碳市场的价格来制定。目前中国已经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完备、发挥良好资源配置作用的碳市场,还存在碳价不高、交易活跃度不足、碳价尚未形成广泛影响力等问题。

徐忠强调,提升全国性碳市场功能与效率,关键在于完善机制。对于我国碳市场下一步机制改革,他提出了七方面建议:一要尽快明确总量设定,二要逐步减少对免费配额的提供,制定出免费配额逐步退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三要进一步扩大全国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四要设立价格稳定机制,五要按照金融规律来发展碳市场,六要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七要重视碳抵消市场的发展。


(资料图)

正文:

低碳转型能解决当前的增长动能与结构升级问题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旧增长动能转换阶段,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增长动力不足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低碳发展迎来重要的机遇期。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较依赖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拉动有效需求,这一模式延续了十几年,目前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离发达国家水平已经不太远。除了少数热点城市,一、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但增速放缓,三、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

从底层逻辑来看,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空间已经有限,依靠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有效需求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同时,依赖出口增长的模式也很难持续,中国还是主要靠国内大循环。

因此,面对当前多重压力,培育新动能、找到新发展方向非常关键。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既有利于倒逼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又可以激发城乡生态建设、科技创新投资、设备更新换代等一系列内需,最终实现经济转型与释放增长活力的双重政策目标。

低碳转型的难度取决于制造业的水平,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为低碳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光伏发电领域,中国在过去一二十年间实现后来居上,各环节的技术全球领先,产业链比较完整,并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

从全球来看,全球前十名多硅晶制造商中有七家来自中国,前十名光伏电池片企业大部分来自中国,而华为更是占据海外市场17%份额的全球最大逆变器企业。2019年,我国光伏行业出口200多亿美元,在全球光伏出口中占比接近30%。

在直流输电技术领域,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高居世界第一,很多国家都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前来交流甚至直接购买技术。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运在建特高压线路总长度4.8万公里,成为能源运输的主动脉。

在电动车领域,不论是纯电动汽车专用平台、燃料电池汽车等整车技术,还是动力电池、第三代半导体等关键核心技术,中国均领先于世界,出现了宁德时代、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自主品牌。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得相关专利超3万件,占全球总量的70%。

2022年以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实施了很大力度的宏观政策,加大了新基建投入力度,其中部分资源投向了新能源等低碳发展领域,可以预见,相关领域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会迎来再一次提升

建立有效的碳市场是低碳转型的关键

对于中国的低碳转型,要充分认识到碳市场的关键作用。在减排机制中,碳市场被广泛视为最优的选择,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有效的碳价格信号,进而引导各方有序高效地参与低碳转型。

如果比较碳税与碳市场,碳税的税率由政府制定,碳市场的价格由市场主体博弈得到,价格的形成更有效率;而且相比碳市场,碳税对低碳技术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因此,在低碳转型中,碳市场应该发挥主要的作用,碳税与碳市场结合使用的话,碳税的税率也要参照碳市场的价格来制定

此外,碳市场可以较好地解决减排融资问题。由于公共资金现在普遍比较拮据,全球都在思考如何将更多的私人资金引入低碳发展领域。碳市场的重要功能就是能解决减排融资问题,而且这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方式。经过所有参与方的博弈,碳价格集中体现了产出增长、排放配额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企业自主选择主动减排或购买排放权配额。

碳减排融资包括企业自己搞碳减排的融资问题以及对低碳技术的融资问题。第一个问题通过碳配额交易就可以完成,出售者拿走这部分钱去进行减排改造,少排放一些,购买者则花钱购买更多排放的权利。对低碳技术的融资问题,碳交易的价格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会促使私人投资增加,从而刺激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包括新能源、碳捕获和碳沉降、煤的清洁燃烧技术等。

中国已经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完备、发挥良好资源配置作用的碳市场。具体体现在:

一是碳价不高。全国性碳市场运行至今,碳价一直稳定在每吨50-60元人民币(从价格波动来看,除全国性碳市场上线初期引发短期的价格波动外,只在履约季市场价格明显抬升,其余时间价格波动很小)。世界银行做过一项估计,要想达到2摄氏度的温控目标,碳定价应达到40至80美元每吨。

二是交易活跃度不足。从全国性碳市场运行一年的表现来看,约80%的交易发生在履约期最后一个月,合计成交量不到2亿吨,不到欧盟碳市场一年交易量的1/40。

三是碳价尚未形成广泛影响力。有效的碳价可为全体投资者提供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的价格信号。但目前来看,碳市场主要发挥配额调剂功能,金融定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全国性碳市场亟需完善机制

提升全国性碳市场功能与效率,关键在于完善机制。

当前,碳市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在于:缺少碳排放总量约束,又是免费配额,无法形成碳价稳定上涨的预期;碳市场覆盖范围不够,也没有金融属性,导致交易效率难以形成,风险管理等功能也难以发挥;碳抵消市场(CCER)的绿交所和碳配额市场关系定位不清晰,相互之间也不联接,此外,2017年碳抵消市场暂停之后一直没有恢复,无法体现对于创造碳汇、碳吸收研发和投入的支持作用。以上机制问题,导致对市场主体的减排激励难以实现,动员的低碳投资很少,未起到引导预期的作用。

碳市场下一步的机制改革,应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尽快明确总量设定。从理论和国际实践来看,没有总量设定,就无法形成有效碳价。我国需要基于覆盖范围内的历史排放情况与总体减排目标,尽快确定未来一定时段的碳排放总量。

第二,逐步减少对免费配额的提供,制定出免费配额逐步退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配额分配方式决定了配额的稀缺性,这是价格形成的第一步。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逐步压减免费的配额量,同步增加有偿拍卖的配额量,确保免费配额数量不再增加。

第三,进一步扩大全国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全国性碳市场现在只覆盖了电力企业,钢铁、化工、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没有纳入。

第四,设立价格稳定机制。这有助于形成碳价稳定上涨的预期,促进减排,还有助于稳定产业链定价,避免冲击相关方的生产经营以及宏观管理部门的通胀治理。未来随着碳总量目标的确定,碳价波动会加大,当前有必要提前考虑建立价格稳定机制。

第五,要按照金融规律来发展碳市场。尽快允许金融机构等各类主体参与。没有金融机构的参与,碳市场在价格发现、预期引导、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依托现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全国性碳市场的交易、托管、结算等各个环节,加快推动碳衍生品发展。

第六,推动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电力定价并非完全的市场化定价,碳价格信号的传导可能阻滞在电价环节。

第七,根据当前全球发展趋势,我国也要重视碳抵消市场的发展。CCER的适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应考虑在新能源、碳汇、碳移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此外,碳抵消用于碳排放权履约的比例被限制在5%,相关的比例设置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论证。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任副秘书长)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