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船舶发展背景与回顾: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渗透率不足1%仍处快速增长前夕
船运行业是减碳降污的重要场景之一。在交通运输领域,2020年船运行业是汽车行业(包含轻型车和重卡)之后的第二大碳排放领域,占比约11%;船舶的污染物排放大,占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比例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各类船舶绿色动力技术中,电动船舶在运营成本和驾乘体验等方面具备优势,是船运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实现船舶绿色转型的核心在于应用绿色动力技术,按照燃料不同分为LNG、液氨、甲醇、氢动力和锂电为主的电驱动。其中,以电池为储能装置、开展电力推进的技术具有多重优势,尤其是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驾乘体验、以及推动船舶智能化等方面优势较为明显。我们认为,减碳降污大势叠加电动技术迭代升级,电动船舶将逐渐渗透适宜场景,在未来的绿色船舶中占据一席之地。
发展回顾:全球持续推进船舶节能减排政策落地,电动船舶发展正处在快速增长前夕。国内外权威机构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船舶领域节能减排。政策指引下,全球绿色船舶数量提升,据DNV统计,2022年全球绿色船舶保有量突破1000艘,其中电动船舶586艘占比约56%,但各类绿色船舶渗透率均不足1%。海外尤其欧洲的船舶电动化发展较早,已开始由“消费品”场景向“经济实用”场景渗透;中国电动船舶近年来发展提速,从电动船舶锂电池出货量看,2021年同比增速达100%,达151.2MWh,电动船舶在船型、场景方面愈加丰富,电池容量快速增长。我们认为,中国内河场景的电动化已在快速增长前夕,政策发力叠加技术成熟将带来电动船舶渗透率曲线的上翘。
电动船舶行业展望:低基数下或迎高增速,预计中国市场2030年空间将超300亿元
根据我们测算,2025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约162.5亿元,2030年可达370.5亿元。若以全球商船数量为测算基础,我们预计2025年电动船舶市场规模约89.6亿元,2030年可达432.5亿元。以中国内河船舶数量为基础,我们预计中国电动船舶保有量渗透率有望从2022年的0.3%提升至2025年的3.4%,2030年达到21.9%;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11.9亿元提升至2025年的162.5亿元,CAGR达139%,2030年可达370.5亿元。
多重痛点下,关注能够提升电动船舶需求的关键路径。中国电动船舶发展尚未触及拐点,主要原因在于行业仍存在明显痛点,其中核心是电动船舶初始投资高、经济性不足。我们认为实现渗透率提升的主要路径在于:1)国家及地方层面提升电动船舶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先行;2)提升经济性以实现适宜场景的快速渗透。根据经济性测算,现阶段电动客船与燃油客船相比已具有一定成本优势,在大型货运场景经济性较弱,因此将主要以“特定水域-内河水域-近海水域”的次序逐步开展应用;3)发展电动船舶关键技术;4)完善配套法规,引导形成产业集群。
解构电动船舶产业链:关注核心“三电”系统与补能设施的产业化
船舶电动化转型将带来动力系统改变,且需增加充换电配套设施。电动船舶主要是电池、电力推进和电控系统:1)电池系统:电动船舶的动力源,性能与成本均占据主导。电池企业纷纷入局,当下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占据主导;2)推进系统(组网与控制技术):直流组网为主,以无锡赛思亿和时代电气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已实现国产化;3)推进系统(电力推进方式):持续开展性能升级,国内在无轴轮缘推进等先进技术方面尚待突破。岸电系统包括岸基供电、岸电连接和船舶受电系统,随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岸电系统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岸电产品供应商或将迎来设备需求增加的发展机遇期。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行业评级:船运行业面临转型,电动船舶是实现船舶绿色智能化的优选,中国市场正处在渗透率曲线斜率上翘的前夕,“政策护航”+“经济性提升”为主要实现路径,未来有望拥抱百亿市场空间,首次覆盖,给予电动船舶行业“推荐”评级。
重点关注:具备电动船舶相关产品产业化落地能力的优质企业,包括赛思亿(未上市)、江龙船艇、时代电气、天海防务。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船舶行业复苏,电动船舶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电池价格波动风险影响电动船舶经济性,产品推广与产业链构建不及预期,技术产业化不及预期,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及预期。
(来源:国海证券)
粉丝特惠:好股票APP五个热门产品任选一款,体验五天!欢迎下载注册体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