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企稳数据出炉,“经济常态化+股市提前跌”的格局出现,沪综指重新回到半年线关口。谨慎来看,在过去两年里,3300点为筹码密集区,市场进入以时间换空间的洗盘期。
抢反弹行情或已近尾声
波段操作机构才是赢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月至6月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9%、0.7%和3.9%,沪综指4月至6月的涨幅分别是-6.31%、4.57%和6.66%,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周四,沪综指收于3272点,月内下跌3.73%,抢反弹行情告一段落,或预示“经济好+股市跌”的新组合奏效。当宏观面权重影响变小,A股将沿着技术面阻力最小的路径运行。
从年K线上看,自从2007年10月摸高6124点以来,沪综指已经历近15年的箱体震荡格局,历史大底多出现在20年的均线关口(周四的关口点位为2773点)附近,且是连续两年触及。如在2013和2014年、2018年和2019年,皆一阴一阳的年K线组合底。全市场成本回到过去20年均值附近,才探明大底,预示着每一波行情只是反弹而非反转,虽然谷底在抬高,但是估值在下行。若历史重演,沪综指在今年下探20年均线附近后,明年沪综指将再回这一关口即2800点附近。
自从2005年以来,沪综指看似有四波累计涨幅逾五成的牛市,只有2005年至2007年行情堪称屡创历史新高的大牛市,2008年至2009年、2014至2015年、以及2019年年初至今的行情,皆是跌出来的反弹式牛市,波段操作机构才是赢家。
中国削峰平谷式调控成功落地
利好设备龙头
周四,欧洲央行将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为11年以来首次加息。欧洲斯托克50指数当日下跌0.31%,较去年峰值仍缩水18.5%。市场开始期待的利好是美联储不出重拳,近期加息75个基点而非100个基点。纳指较上月下旬谷底反弹已近一月,涨幅约14%。
谨慎来看,欧美持续加息,将引导欧元美元升值,新兴市场面临国际资金大撤离的风险。美元/人民币指数从今年3月的低点6.3048点,上升至周四收盘的6.768点。东财网数据显示,截至周四,面向港股的南向资金近一个月净买入金额为258.49亿元,面向A股的北向资金净买入仅为1.37亿元。国际资金或在押注中国宏观调控微调,进入打左灯向右拐的时期。
高层本周强调:“宏观政策既精准有力又合理适度,不会为了过高增长目标而出台超大规模刺激措施、超发货币、预支未来。”“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的观点渐成为调控新基调,下半年宏观利好加码和经济增长超预期的市场预期共识或将落空。
中国与美欧相比,具有相对高速增长优势,或是当前主基调。如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单季同比增速分别为4.0%、4.8%和0.4%。以6月份CPI和PPI的同比增速来比较,中国分别为2.5%和6.1%,美国分别为9.1%和11.3%。由于美国第一、二季度大概率出现环比负增长,扣除通胀后的增速更是剧跌。可以说,缩窄甚至截断PPI向CPI传导通道,是中国宏观调控的独特之处,而削峰平谷式调控的成功落地,则让中国全产业链齐头并进,而不是逼迫短期弱势产业转移他国,导致产业空洞化。对A股设备龙头而言,属于短空长多。
通常来说,以设备投资为主要权重的朱格拉周期为9至10年,中国让其平滑化。截至周四,电气设备指数(880446)已上升为A股第一权重行业,较4月谷底上涨57%,年内跌幅收窄至3.76%。其市盈率和市净率分别为43倍和5.34倍,如此高估值,显示市场高度看好新能源设备投资的景气持续性和盈利潜力。
二季度股基“加仓”势头明显
需警惕多杀多式的踩踏行情出现
据StockQ网站的全球股市排行榜数据显示,在截至周三的过去30天里,上海B股和上海综指分别上涨5.35%和4.88%,涨幅名列第四和第五,扣除通胀因素后的实际涨幅更高。同期委内瑞拉、俄罗斯和阿根廷股市分别上涨23.96%、23.79%和15.55%,更多是高滞胀推动下的名义涨幅。
A股能逆势上涨,是宏观政策风动、市场指数幡动,机构仓位心动的共振之果,彰显A股政策市中调控传导机制的畅通和高效。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21日,有3889只基金披露二季报,当季有2450只基金加仓,占比达63%。其中有27只主动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增加逾五成。
有研究显示,股基仓位变动滞后于市场变动,滞后期大约1-3周。其中50亿规模和10亿规模的滞后期为1周,其余均为3周。这预示着多数股基择时能力并未优于大盘,从大盘见顶到破位下行(失守5天或7天线)之间的调整,多数股基难以回避。由此可见,一旦头肩顶形态出现,在大盘破位下跌后的一周里,大基金个体理性减仓可能会催生集体谬误,从而导致市场共振式大跌。
需警惕的是,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在可比数据下,股票型基金二季度整体仓位从一季末的87.17%,上升至二季末的88.14%,已逾越88仓位“魔咒”的警戒线。眼下,沪综指围绕半年线上下震荡,方向选择迫在眉睫。由于机构仓位多在高位,谨防多杀多式的踩踏行情出现。(文中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