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承认与否,钱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之一。上学读书要花钱,买文具、买校服要花钱,早晨在校门口的小吃摊吃个烧饼要花钱,更别说各种节日买礼物、看电影,假期去旅行,每一样都要花钱。那你有没有想过,钱这个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家伙,到底是谁发明的呢?
在经济学里,钱有个听起来更加高大上的名字——货币。
人类社会初期是没有货币的,在早期的人类聚居点,有人种粮食,有人打猎,有人在山里捡果子,大家分工合作。有了分工,就意味着有的东西你没有,有的东西他没有。就拿吃饭来说,只吃粮食不吃肉,或者只吃肉不吃果蔬,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那么,当你想得到一些自己没有的东西时,你该怎么办呢?原始人说,这有何难,让我们交换吧。
紫微学校初中一年级的夏河蕥和肖苒是同桌,肖苒惦记夏河蕥从悉尼带回来的那套荧光笔很久了,夏河蕥也挺喜欢肖苒那个实用又可爱的桌面吸尘器。某天,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决定交换。
然而,更多的时候,交换并不是如此轻易就能够达成。比如,你认为她捡的一篮子蘑菇,不足以换你养的一整头羊,可你既不能活生生地剁下来一条羊腿,又不想放弃让你垂涎三尺的蘑菇,这样交换就遇到了难题。还有一种情况:你想要他的某样东西,比如粮食,他却并不需要你所拥有的,比如镰刀,如此交换就没有了基础。
这当然难不倒聪明的人类。我带你去个地方,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四方村。
四方村西街靠养鸡为生的李三娘在沙滩上散步时,发现阳光照射下美丽的贝壳闪闪发光,她灵机一动,如果1枚贝壳算1颗鸡蛋,下次她去换王大爷家的牛肉时,就不必费力地提着30颗鸡蛋走那么远的路,还担心会碰碎,只需要带上同等数量的贝壳。李三娘把想法说给王大爷听。王大爷一琢磨,这主意不错,以往他收到李三娘的鸡蛋,因为家里没有冰箱,总担心会变质,还有老鼠、野猫防不胜防。用贝壳就简单多了,他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去李三娘家取鸡蛋,吃的总是新鲜的。
两人基于对彼此的信任,很快就此达成了共识。
请大家务必记住上面这两个词,因为在货币机制里,信任和共识,是一切的基础。
信任这件事很重要。如果王大爷不信任李三娘,觉得未来他傻乎乎地拿着贝壳去找她换鸡蛋,没准她不认账或者搬家了,这件事就成不了。
共识这件事也很重要,如果李三娘认为1枚贝壳可以换1颗鸡蛋,而王大爷认为1颗鸡蛋要用2枚贝壳去换,那这事儿也难办。反之,认可李三娘理念的人越多,参与其中的人越多,这件事就越容易推广,越容易实现。
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海边那么多贝壳,要是有人哪天早起去赶海捡贝壳,他岂不瞬间就成了这条街最有钱的人?
你担心的事李三娘和王大爷也想到了,所以他们在贝壳上做了一些特殊的标志,区别于海边随处可见的贝壳。今天,如果你在博物馆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出土的海贝、石贝、骨贝上,经常可以看到钻孔、凿痕等,这就是古人对货币实施的防伪技术。
这种用贝壳、石头、动物骨头,甚至粮食来充当货币使用的,我们把它叫作“商品货币”。目前在可查的记载中,第一次使用“货币”一词是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而在中国,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及《盐铁论》中,均有关于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使用贝币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见下图),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说法。
商品货币流行了几千年,越来越多的缺点也暴露出来。
首先,交易不方便。比如,30枚贝壳可以换10斤牛肉,然而西街首富钱贝贝出手很大方,一次性要买10头牛。王大爷蹲在家门口,没日没夜地数钱贝贝推来的一车贝壳,可能数得眼都花了,也没数清楚。
其次,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人口不断增加,货币流通越来越频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能够充当商品货币的东西越来越少。海边被大家用来当作货币的特殊贝壳,早就被捡光了。
最后,商品货币还有不易储存、不易携带等诸多缺点。
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金属替代实物充当货币的好办法。与贝壳、谷物相比,金属更容易保存。用金属制造的货币,可以有不同的面值,很大程度上也能解决王大爷数不过来钱的问题。
但是,无论是金币、银币、铜币,还是铁币,原材料都来自矿石,开采不易,也总有枯竭的时候。另外,金属货币的重量不可忽视,同样存在携带不便的问题。
这时,一位知书达理的四川人出现了。有一天,他拿着磨掉了一小块儿的铜板去买烤红薯,发现店家没说什么照样卖给他红薯。于是,他突然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大家达成共识的是,一个铜板可以换一个烤红薯。至于这个“铜板”长什么样,是不是真的是铜,边缘有没有破损,对交易双方来说并不重要。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辛苦地到处挖矿,然后费时费力地冶炼制作货币呢?
于是,大约在公元1000年,全世界最早的纸币在中国北宋初年的四川出现了。它被称作“交子”。
肖苒因为抄夏河蕥作业,又欠了她一瓶酸奶,这已经是他欠她的第10瓶酸奶了。遗憾的是,肖苒的零花钱花光了,得等到下月初才能还。夏河蕥想了想,等到那时自己一口气喝掉10瓶酸奶,反倒成了负担,于是想到一个好主意。她拿出两张纸,在每张纸上画了5瓶酸奶,分别让肖苒签字确认。然后她拿着其中一张纸去找隔壁班的陆芷汀。陆芷汀有一本人人都爱看的书,可是她从来不白借给人,一定要有些好处才行。夏河蕥说:“把书借我读一个星期,下月初你可以拿着这张纸去找肖苒,让他给你买5瓶酸奶。”陆芷汀想了想,收下了纸。交易很快达成。
紫微学校里发生的这一幕,其实包含着很多深奥的经济学和法学原理,比如“债权的转移”“信用机制的建立”“票据支付结算”。那些成年人常常挂在嘴边听起来很高级的话题,基本原理也并没有多复杂。
适合中国年轻人的金融科普读物
一本书教你学会与金钱相处
关于收入、缴税、社保、储蓄、投资、保险,每个人必须知道的事
金钱,每个人都躲不开,学习并驾驭它,是我们一生的课题
内容简介:
当我们步入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金钱都是逃不开的课题。不谈它、躲着它,都不是科学的金钱观。唯有正视、学习、驾驭金钱,让它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是成熟社会人该有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了解并掌控金钱,可以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视角。
本书是一本让青少年建立财商思维的金融投资读物。姜立涵是一位有15年经验的职业投资人、小说家,也是两个女孩的妈妈。出于让女儿以及更多中国年轻人尽早了解金钱,少走弯路的初衷,她决定自己写一本金融科普读物,介绍金钱在中国商业社会是如何流转的。她从与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金融场景出发,通过生动的故事、幽默的漫画,通俗易懂地介绍了:金钱是什么?金钱如何存储和支付?如何获得收入?工资如何构成?个人缴税要缴哪些税?五险一金是什么?余钱如何管理,是投资,还是投资理财?从零开始如何投资?怎么选择商业保险?金融监管又是什么?
本书摆脱了枯燥和说教的经济理论,而且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阐述了和金钱以及创造财富有关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金钱观,从而开启富足的人生。
作者简介:
姜立涵,现为某产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兼总裁,曾任职于金杜律师事务所外商投资部、美银美林(Merrill Lynch)全球商业地产投资部、中投公司城镇化基金平台中投发展公司等。
拥有15年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及法律经验,曾主导或参与投资管理资产规模累计数十亿美元。具备中国基金业从业资格。
拥有法学学士 LLB、国际商法方向法学硕士 LLM、金融方向工商管理硕士F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EMBA 等学位。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长江商学院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