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期货公司业绩爆发得益于期货行业的高速发展。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49家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入140.61亿元,营业利润78.06亿元,净利润60.92亿元,同比均增长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公司的净利润已经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
与此同时,今年1-6月,全国期货公司代理交易量为36.1亿手,同比增长45.71%。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149家期货公司客户权益为10351.9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值得关注的是,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期货行业的“机构化”趋势越发明显,上半年法人日均成交占比达到40%。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期货一哥”永安期货净利润高达7.4亿元,同比增长80%,超过12家披露业绩的券商。与此同时,券商系期货子公司业绩更是亮眼,中信期货、国泰君安期货上半年净利均超4亿元,这一表现甚至已超过国联、华林等券商。
头部期货公司净利大增
“期货行业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行业规模呈现大规模增长的态势,在此背景下,期货公司的盈利也出现了显著提升,其主要因素在于投资者避险与流动性充裕背景下投资需求持续增长导致的市场繁荣。”中大期货公司副总经理景川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景川认为,疫情之后,全球实施激进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与流动性快速扩张、通胀在全球多数地区走高。在此背景下,期货市场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且波动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及机构投资者必须运用期货及衍生工具对冲风险。
因此,期货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张,各类投资者涌入,期货市场交易活跃,客户保证金规模和期货公司利润随之增长。这是我国期货市场避险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有力表现。其次,近三年来期货公司新业务高速成长,期现业务、资管业务、做市商业务均有长足进步,与经纪业务相辅相成。
8月27日, “期货一哥”永安期货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业绩相当亮眼。上半年,永安期货实现营收166.85亿元,同比增长了50.38%;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亿元,同比增长80.24%,占整个行业比例12%。截至今年6月底,永安期货的净资本为23.80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了25.24%。
从盈利能力来看,永安期货在行业中仍然稳居第一的位置,即使与券商相比,永安期货7.4亿元的净利润,更是超过了东兴证券、西部证券、东北证券、西南证券、南京证券等12家券商。值得注意的是,永安期货目前正在全力冲刺A股IPO,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与此同时,上市期货公司瑞达期货8月26日发布公告显示,业绩符合预期,增速超过行业水平:2021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2亿元,同比增长138.43%;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233.36%。2021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及利润增速分别为132.6%及196.4%,连续3个季度保持100%以上增速,单季营收及利润规模创新高。
此外,2021年上半年公司加权平均ROE为11.55%,比上年同期增长7.4个百分点,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加强。上半年,期货行业快速发展,行业整体营收与利润增速分别为57.80%和81.38%,公司业绩增速大幅跑赢行业整体水平。可以看出,期货公司业绩整体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势头,在此背景下,期货公司员工涨薪了吗?
从上半年薪酬总额来看,行业龙头永安期货遥遥领先,以4.10亿元的薪酬总额位居首位。海通期货、鲁证期货薪酬总额均超过1亿元,分别为1.59亿元、1.31亿元。华龙期货和金元期货薪酬总额均不足1000万元。从上半年薪酬总额同比增速来看,创元期货增速高达225.16%,鲁证期货和华龙期货增速也超过50%,增速分别为80.60%、53.70%。
与此同时,从上半年人均月薪来看,永安期货领先优势明显,以6.13万元居于首位。此外,人均月薪2万元至5万元的公司有6家,分别为鲁证期货4.02万元,海通期货3.65万元,创元期货2.83万元,混沌天成期货2.23万元,弘业期货2.20万元,迈科期货2.04万元。
人均月薪低于2万元的公司有8家,分别为先融期货(1.95万元)、长江期货(1.86万元)、海航期货(1.65万元)、福能期货(1.64万元)、金元期货(1.53万元)、渤海期货(1.50万元)、华龙期货(1.49万元)、大越期货(1.31万元)。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期货公司内部员工的实际薪资,与上述薪资标准还是有所不同的,由于高管薪酬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员工,剔除高管薪酬后的人均薪酬更接近真实的人均薪酬,期货公司普通员工的薪酬待遇还是较低。因此,作为期货公司的工作人员呼吁,在期货公司业绩大幅上涨的同时,希望能提高一线员工的工资待遇。
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引关注
2021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延续等因素,使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各类实体企业利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显著增加,期货市场客户权益稳步扩大,在2021年上半年首次突破了一万亿元。其中,上半年发布套期保值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数量达556家,部分上市公司套期保值的成绩也在今年中报中有所体现。
不过,记者发现,企业运用期货及衍生品对冲风险的效果不一,这在近期陆续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报中便有体现,有投资盈利者增厚业绩,也有投资亏损者拖累业绩。前有金麒麟(603586.SH)披露中报称,今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近4000万元,同比下滑145.39%,主要是受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子公司期货投资损失综合影响导致。
此外,也有厦门国贸(600755.SH)披露中报称,上半年该公司主要套保品种的现货价格上涨,现货销售实现较大盈利,但相应的期货合约出现较大亏损。
对于大多数实体企业而言,如何利用好期货及衍生品工具是一大难题。有业内人士认为,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独立培养衍生品投资团队,可以将对冲风险的需求交给专业的期货公司来做。
景川表示,目前看,今年以来盈利的最大贡献仍然是经纪业务的三大收益,风险管理业务、做市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同步出现了快速的增长,创新业务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由于疫情以来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增长迅速,因此传统业务占比仍然较高,而从创新业务的发展看,一旦经济恢复正常,创新业务的占比必然会不断提升。
据记者了解,期货公司两项创新业务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6月底,共有91家风险管理公司在中期协进行备案,行业总资产1078亿元,净资产301亿元,注册资本330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43倍、18倍和20倍,而且业务规模迅速增长。
以场外衍生品业务为例,2020年全年累计新增名义本金8457亿元,与2015年底相比增长了120倍。同时,业务模式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公司从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基差贸易等业务起步,逐步拓展到期权、远期等场外衍生品以及做市业务。
创新业务在期货公司内部的占比是否有扩大的趋势?这个趋势比较明显,但是券商类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更明显。中国投资协会大中型企业委员会咨询部投资总监张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财富管理与风险管理是期货公司创新业务的两个主要业务扩大的途径。这两项创新业务,实际上都需要期货公司对专业人才的积蓄与培养,这是制约期货公司创新的瓶颈。
张涛表示,目前,场外期权业务自2019年发生穿仓风险以来,业务规模有些收缩。场内期权也还处于市场培育过程中。期货公司子公司业务中做得比较好的,是含权类业务。那么,什么是含权类业务?就是企业的购销合同中,有很多连续化生产的购销合同,在履约的作价、定价、结算、交付条款上,设置了一些相对的合同权利,不满足相对权利是无法履约的。所以,在合同中就嵌入了这类相对权利的履约条款,作价与定价结算的,实际上是在原合同中衍生了一个或几个相对权利的条款,那么企业要履约就需要对这种嵌入了衍生条款约定的资产做风险管理。不这样做,企业的合同履约可能有问题。
但是如果这样做了,就需要建立相当专业的人才队伍。而中小企业无法构建这样的风险管理队伍,所以,在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小公司就把自己的衍生品购销合同的敞口拿出来卖给了期货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拿到买进的风险敞口后,将无风险的资产付给企业,子公司自己处理风险敞口的资产。所以市场波动加大后子公司的含权类业务就快速增加了。
不过,张涛表示,虽然近年来上市公司参与套保业务有上升趋势,但是,是不是都在做风险管理或者说套保,这就很难说了,从财报上看,有部分上市公司实际上是在做投机交易,既使做了套保多年的上市公司,若仔细看财报,实际上做的也不一定就是套期保值,究竟是不是投机交易,财报上还难看出。
比如一家大型有色金属公司,一个季度列示在投资收入科目中的投资损失,就有11.2亿元之多。因为,不清楚他们应用套期会计的情况,所以不好判断是不是投机。但是,列示这样规模的“非有效保值损益”也肯定不会是套期保值业务。
自疫情以来,实体企业对衍生品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期货衍生品成为企业保利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保经营拓宽现货销售渠道、保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工具。据上市公司2020年报披露,深沪两市有超过700家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年内A股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公告数量已达900多份,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由于业绩下滑而“甩锅”套保亏损的上市公司也屡见不鲜。这一系列操作,甚至还引来监管机构、投资者关于企业是否存在“套保变投机”、“内控失效”、“虚假套保信披”等问题的质疑。上市公司参与套期保值的初衷是好的,但或许是由于缺乏专业队伍参与,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对于国内的期货公司而言,在这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